第1419章 厉兵秣马待北虏(三)(1 / 2)
对于俞大猷和戚继光等人的上疏,朱载坖还是很重视的,他们都是国朝宿将,实战经验丰富,对于大明的军器生产有自己的看法很建议,这些建议都是很重要的,朱载坖当即命令内官监和军器监参照俞大猷和戚继光的建议,重新制定大明官军的甲胄样式、标准。
同时朱载坖还要求练兵军务处制定士卒武艺的考核标准和训练要求,将大明官军的各个兵种士卒的武艺划定标准,予以考核,对于士卒来说,要每年一考,考核分为及格、良好和优秀三等,及格的不予惩罚也不予嘉奖,良好的,增加每月军饷十分之一,优秀的增加十分之三,连续两年优秀的,推荐报考国子武学。
考虑到士卒中还有大部分目不识丁的,朱载坖还特地增加了一条,对于不通文墨的士卒,只要能够四次考核优秀,年三十以下,即可选送国子武学就读,朱载坖还特地命令俞大猷在国子武学中设立预科,从翰林院、国子监抽调老师,到国子武学中为这些不通文墨的士卒开蒙。
同时在军中推广识字,能够读写五百个字的士卒,增加军饷一钱,能读写一千个字的士卒,增加军饷三钱,提高士卒们的识字率,同时将识字率也纳入各级军官们的考成中,麾下士卒识字达到七成的军官,加俸一级,可以优先提拔,麾下士卒军事训练优秀率达到一半的,加俸一级,优先提拔,麾下士卒军事训练优秀率达到九成以上的,御前试验,合格者立即提拔。
朱载坖要求练兵军务处,制定详细的训练大纲并且绘图,使得哪怕是不识字的士卒们都知道应该怎么训练,同时要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。
除了基层士卒们的训练和考核,朱载坖更加关心的是国子武学的教育,现在国子武学除了军事训练之外,所用的教材除了武经七书之外就是俞大猷、戚继光等人的练兵笔迹,更多的是一种口传心授的模式,朱载坖认为,武经七书这种东西固然不错,但是失之于空泛,毕竟日后大部分选送国子武学的生员主要是基层的士卒,他们并没有太多的文墨,这种佶屈聱牙的东西并不适合他们,朱载坖希望的就是让他们学会忠君爱国,怎么组织训练,怎么掌握部队,怎么带兵打仗,这才是国子武学应该教授的东西。
朱载坖要求练兵军务处重新编订国子武学的教材,朱载坖特意要求编撰军语词典,要求将军语贯彻到大明官军各级的指挥作战中,所谓军语,就是表达军事概念的语词,是规范化的军事用语。任何一支军队,在作战、训练及其他工作中都必须使用统一的军语。军语的特点是准确、简明、规范和统一。
对于朱载坖来说,要组建一支正规化的大明官军,最重要的不是司政后装或者是什么总参谋部这些机关单位,而是军语的制定和使用,朱载坖很清楚,没有统一军语,军队就没有准确发号施令、顺畅通信联络的工具,就难以达成军队的令行禁止和军事任务的圆满完成。所以朱载坖对于军语的编定是十分重视的,不仅亲自参与编写,还提出自己的意见,发明了不少的军语。
按照朱载坖的规定,将军语分为训练、作战、军器、筑城、步兵、骑兵、炮兵、工兵、辎重兵、通信、后方勤务、天候等不同的章节,每个词都要明确含义,一旦编定之后,整个大明官军的指挥体系,命令的传达和执行都必须使用军语,军语没有任何的歧义,收到命令的部队按照命令坚决执行就行了。
↑返回顶部↑